|
2016年2月26日12:00,上海大學社科學院第154講社科論壇在寶山校區B401舉行。本次論壇的主講人、上海大學哲學系的周麗昀教授為我們帶來主題為"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界限與挑戰"的學術講座。此次論壇由吳德勤教授主持,楊慶峰、劉冰、曹青春、劉小濤、張強等老師以及我院的20餘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周麗昀教授主要圍繞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的界限問題展開探讨。首先,周老師簡單介紹了數字時代背景下技術與藝術不斷融合的現狀,并從這個現象出發引出對該問題的研究與思考。研讨分享從三個方面展開,分别是:第一,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帶來了哪些新變化?第二,現象學視域中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的界限反思。第三,通過對"界限"進行思考,可以帶來什麼? 周老師指出,當今時代,随着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的發展,兩者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這一點在"信息交互設計"中尤為如此。在這種境況中,傳統的對技術與藝術的區分是否還有必要?是否有效?對與技術和藝術相關的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問題進行哲學層面的探讨,有助于澄清前提,擴展理解。周老師通過一些具體形象的圖片展示,分析了關于技術與藝術的傳統理解以及數字時代背景下技術與藝術交互的新變化。接下來,周老師對現象學視阈中數字技術與數字藝術的界限進行了反思,她認為不存在獨立的、外在的客觀标準,對技術物/藝術品的界定,取決于其與不同的主體之間的關聯。最後,周老師從"危險和希望"兩方面,提出了通過界限思考帶來的挑戰:希望在于,對"界限"的質疑與挑戰是創造力的源泉;危險在于,技術與藝術"界限"的消融是趨勢,但對技術的強勢擴張和入侵要保持審慎。 在周老師的講座後,吳德勤、楊慶峰、劉小濤和張強等老師就數字時代的原作與複制品、"界限"與"劃界"的區别以及數字時代技術與藝術的相互作用等問題與周老師進行了讨論。此次講座頗具現實關懷,圍繞科技哲學的前沿問題展開探讨,為師生提供了新的視角,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本次社科論壇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2015級碩士研究生 馬健文
|
上一條:2016年上海櫻花節上海大學志願者核心團隊會議暨2016年首次研團例會順利召開
下一條:“激發青春智慧 共話城市未來”本科生冬季學期主題團日活動順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