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4日,上海大學社科學院"泮池言學"系列暨社科論壇第155講在寶山校區B401舉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特聘教授陳嘉明先生作了題為"哲學與‘窮理’"的學術講座。論壇由吳德勤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顔青山教授、我院歐陽光明、劉小濤、劉冰等老師以及30餘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首先,陳嘉明教授解釋了此次主題的"窮理"二字。他指出,"窮理"指的是作為一種思想方式,是哲學追問事物(包括認識)的根據。也就是說,哲學是一種對事物的根據、以及對這一根據的根據進行發問與理解的方式,這是哲學作為智慧之學的根本所在。接下來,陳嘉明教授就哲學如何"窮理",即如何追問事物的根據進行了說明。他以著名的"電車難題"為例,引出兩個層面的追問。他指出,面對此難題,人們可以有三種選擇,一種搬動軌道或推下胖子,以一救五,這樣做在道德上的根據,是邊沁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原則;一種不采取任何行動,聽之任之,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無上價值,這個依據來源于康德的道德義務論原則;另一種是依據聖托馬斯·阿奎那的"雙效原則"。以上對事物的依據的追問,屬于哲學上第一層面的追問。而更深層的第二層的追問則是,無論是依據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或是康德的道德義務論,二者都是以某種道德為依據,但是這種道德根據究竟是如何可能。在此基礎上,陳嘉明教授提出了作為根據的理論、原則的判定與選擇問題。現有的判定标準有三種,一是合理性标準;二是哈貝馬斯的以共識為标準;三是以實用為标準。但三種都有自己本身無法回避的缺陷。最後,陳嘉明教授提出了自己解決的構想。我們需要有某種評判性的标準來助于對相關的理論進行評判與選擇,這樣的标準應當是有關理論的"合理性"的标準。這個标準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為可信原則,如果理論p在系統上是自洽的、可信的,那麼p就是合理的;二為比較原則,如果理論p比理論q在可推導出的結果上是更可接受的,那麼p就是比q更為合理的。 在陳嘉明教授的講座後,在座師生就報告内容與陳教授進行了深入互動。顔青山、劉小濤等老師以及數位同學就"合理性的根據"、電車難題等問題與陳教授進行了深入讨論。此次講座以哲學基本思考方式為入口,以"合理性問題"為旨歸,為參與講座的師生提供了思想的觸動,以及愉快的理智讨論體驗。 社科學院15級碩士研究生 陳高 |
上一條:哲學教研室女教師團隊榮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巾帼文明崗”稱号
下一條:2016年上海櫻花節上海大學志願者核心團隊會議暨2016年首次研團例會順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