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印度德裡大學榮譽教授Siddheshar Rameshwar Bhatt教授應邀在校本部B401室為學院師生帶來題為"印度哲學的根本精神"的講座。講座由沈海燕教授主持并翻譯,歐陽光明、甯莉娜、沈海燕、楊慶峰、周麗昀、吳立群、劉冰、曹青春、鮑建竹、茅宇凡等老師以及學院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Bhatt教授指出印度哲學的大部分體系都是以古代的吠陀經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或者以它為理論指導。他介紹了印度哲學中有關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系、思維與實踐的關系、時空的實在性、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内容。 Bhatt指出,人有肉體、感官,有心智層面和靈性層面,而靈性層面具有統帥作用,有靈魂的存在,才有其他。動植物和人一樣,都有意識,總之,有生命的、可以成長的,都是有意識的。 教授指出,系統的思維可以具有實踐性,系統與實踐構成了哲學,哲學由思維和生活本身組成。從思維看,哲學是邏輯和認識,從實踐看,哲學指導我們的生活。 關于世界的終極實在,Bhatt教授闡釋道,世界是終極實在的展現,主要展現為物質和人。終極是無限的,有限的人、大地、動植物都是終極實在的一部分。Veda(吠陀)說,我們是共同存在的,應該相愛、相互尊重和團結。吠陀強調三個方面:個人尊嚴、社會團結、宇宙同一,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根據一定的法則、規律來運轉。 吠陀強調人有自由意志,所以我們根據自由意志來選擇善與惡,而人們經常選擇惡,這是因為無明(無知)或有意識地颠倒,所以我們要自覺選擇善,而善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教育、神三個方面形成,避免惡的産生,吠陀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找到好老師至關重要。 佛教原始經典提到印度有56個哲學流派,有的學派認為世界什麼也沒有,有的學派(如實證派)認為世界是真實的。印度哲學有三種:認識論、形而上學、價值。首先要認識自己,知識是事物本來的實象,對對象全面的了解也可能有錯誤。知識論裡不僅讨論如何理解知識本身,也讨論實踐方面,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實在,強調獲取知識、避免謬誤的重要性。從已知可以推理未知,從見到的可以推理到未見的,科學的發現可以通過推理獲得,可以由因推果,也可由果及因。 吠陀也強調,人都有欲望,應得到合理的滿足,途徑也要合理,自然界養育了我們,我們應尊重自然。 在Bhatt教授講述完畢後,現場進行了熱烈的讨論,教授都一一給予解答,會議使老師和同學們對印度哲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會議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
上一條:社科論壇第一五二講: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下一條:清心為本,廉敬為責——記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14級碩士研究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