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動态 - 正文

社科論壇第二零四講:“寬容原則及其辯護--從戴維森的視角看”

創建時間:  2018/01/17  趙榮鋒   浏覽次數:   

2018年1月12日,社科論壇第二零四講"寬容原則及其辯護--從戴維森的視角看"在校本部東區社科大樓208室舉行。此次講座邀請到清華大學博士戴益斌,戴益斌博士作為哲學系新晉教師不僅為學部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氣息,而且同學們帶來了一場非常精彩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吳德勤教授主持。
什麼是寬容原則?戴益斌博士首先用徹底解釋和徹底解釋程序兩個概念引入,然後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萊波雷和路德維希的關于寬容原則的三種不同解釋:(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說話者指向場合句的持有真的态度是真的;(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說話者關于他周圍環境的信念事實上是真的;(3)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解釋者和說話者同意說話者的周圍環境。針對這三種解釋,戴益斌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闡明了寬容原則的内涵,即生活中我們對寬容原則的理解為:在徹底解釋過程中,說話者關于周圍環境的大多數信念都是真的。為了替寬容原則辯護,戴益斌博士為我們繼續闡述了戴維森關于寬容原則提出的兩個解決方案。即無所不知的解釋者假設以及三角測量理論。
關于無所不知的解釋者假設,戴益斌博士從兩種批評意見切入:第一種批評意見是以邁克爾.威廉姆斯為代表的:無所不知的解釋者為何需要遵守徹底解釋程序?針對該批評意見,和裡查得.曼甯從戴維森的論證事實的角度予以回複,論證了說話者的信念為什麼大多數為真。第二種批評意見是:指派大量錯誤信念的可能性。戴益斌針對第二種批評意見,從戴維森:錯誤的信念傾向于破壞主題,因而破壞将信念描述成該主題的有效性的視角,給出充分的理由來駁回這一批評意見即:大量的錯誤信念是不可能的。
對于三角測量理論,戴益斌博士引用戴維森在《合理性的生物》中關于三角測量理論的表述,為我們提出三角測量概念,接着為我們詳細闡述了信念的外在性特征,并給出兩大理由:其一是隻有通過增加第二個生物和外在的客觀對象,說話者才能确定他的信息内容;其二是三角測量可以為信念提供一個客觀的判斷标準。戴益斌博士認為三角測量理論是合理的,因為第一我們無法為其辯護;第二可以提供說明,更具說服力。
講座最後,戴益斌博士再次表明自己觀點,即在徹底解釋過程中,戴維森認為,解釋者在解釋說話者言語表達的意義時需遵從寬容原則,即相信說話者的信念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真的。為了替這個原則辯護,戴維森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分别是無所不知的解釋者假設和三角測量理論。在這兩個方案中,前一個方案被證明是有缺陷的,無法起到辯護作用。隻有後一種方案才具有說服力。
講座最後,吳德勤教授做總結他指出,寬容是很重要的内容,戴老師從分析哲學的角度解釋寬容,應當給予大家很多有益啟示,像日常常生活中所強調的海納百川和謙和精神,其實都包含着寬容原則,這不僅是哲學中的重點,其他學科也可以以此為指導。講座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從理論上加深了對寬容的理解。
2017級碩士研究生張華秀  

上一條:社科論壇第二零五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解析”主題講座

下一條:駱郁廷教授應邀為我部師生做《立足新時代,實現新使命》十九大精神主題宣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