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價值論研究 上海是中國價值論研究的發源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張東荪于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價值論專著《價值哲學》,指出“現代哲學研究的趨向大體是集中于價值論的研究”。由于他的介紹和研究,中國價值論研究的起步“僅比西方落後了30多年”。 中國于1979年進入“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學術月刊》于1980年10月發表《馬克思主義論事實的認識和價值的認識及其聯系》。作者杜汝楫籲應“實踐是檢驗真理标準”的全國大讨論,從研究實踐檢驗真理的機制着手,認為必須把“陳述判斷的領域擴展到實踐判斷的領域”,并進一步進入到“價值判斷的領域”,由此才能解決實踐檢驗真理的問題。《光明日報》于1981年8月8日發表了何作庥和劉奔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文章,認為《學術月刊》的上述文章為當時學界正在讨論的“實踐的目的是衡量實踐成敗的标準”問題,從價值判斷的作用及其檢驗的維度提供了“一把鑰匙”。可以說,《學術月刊》的文章拉開了新時期中國價值論研究的序幕。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的價值論蓬勃發展。馮契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課堂講課油印本上,指出“價值界就是人化的自然”,并呼籲要對中國價值論研究的“荒僻之壤”予以精心地開墾。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價值論研究領域出版了三本具有重大影響的價值論專著。這就是:李連科的《世界的意義——價值論》(1985年),這是新時期我國價值論研究奠基時代的重要學術成果,是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專著。李德順的《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1987年),立足于主客體關系的辯證法,着重從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理解價值的本質和特性,提升了我國價值論學科的自覺意識,在中國價值論研究中影響最大。王玉樑的《價值哲學》(1989年),對國内外價值研究中的争論加以評述,并對當時改革與建設中的價值、價值觀念問題從價值論高度予以分析。
在全國價值論的研究熱潮中,在1986年、1987年分别在杭州和西安召開兩屆全國價值論研讨會,主題分别是“價值與認識”和“價值論與價值觀念變革”,90年代又分别在西安、西安和北戴河召開三屆全國價值論研讨會。上世紀90年代,在李鐵映院長的提議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開放式“價值論研究室”,時任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副所長李德順任研究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馬俊峰教授和上海财經大學陳新漢教授任研究室副主任,全國有20多位活躍于價值論研究的學者參加。2006年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成立,李德順任會長,馬俊峰、陳新漢、江暢、馮平、汪信硯等任副會長。自此全國價值哲學年會基本上每年一次,全國價值哲學研究蓬勃發展。
正是在全國價值論研究的展開氛圍中,上海的價值論研究發展起來。2002年在上海哲學學會中,繼上海認識論研究會後成立了上海價值論研究會。在上海市哲學學會陳章亮會長支持下,于上海社聯和上海社科院内分别召開過兩次上海地區的價值論學術研讨會,對凝聚上海研究價值哲學同仁起了很大作用。 上海社科院王千克研究員于1989年發表了《價值之探求》,開了上海學界在新時期價值論研究之先河。進入90年代,複旦大學俞吾金教授、馮平教授、陳學明教授,上海财經大學陳新漢教授,上海社科院何錫蓉研究員、胡振平研究員、黃凱峰研究員,東華大學賀善侃教授,解放軍空軍政治學院唐志龍教授,上海師範大學高惠志教授、何雲峰教授,上海大學邱尹岩教授、邱仁富教授等等發表了很多在國内較有影響的專著和論文。上海大學、财經大學、東華大學、複旦大學、上海市委黨校等召開了全國性的價值哲學會議、海峽兩岸價值哲學會議和中日價值哲學會議等。于是上海就成為與北京、西安和武漢齊名的全國價值論研究重鎮。 二、已走過20年的“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 全國的價值論研究和上海的價值論研究帶動了上海大學價值論研究。2002年陳新漢教授加盟上海大學。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中一些教師撰寫了價值論方面的論文和著作,積極參加全國和上海市的價值論研究會議,并在全校開設多門價值論方面的課程。以此為基礎,在志同道合的研究氛圍中,由陳新漢教授提議成立“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該提議得到所在學院的積極支持并向學校報備,于是在2004年成立了“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目标是對于中國社會轉型的社會問題從價值論的視域進行研究。該中心先後現挂靠于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籌),現挂靠于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該中心成立至今已走過20年曆程,經曆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2004年至2017年。“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成立後的第一任主任為陳新漢教授,成員為陳新漢、尹岩、吳立群、彭學農、張豔芬、劉冰;後增加闵東潮、沈海燕、邱仁富、張亞月等。中心成員中三位是教授,六位是副教授,一位是講師,其中九位是博士,有一位是外籍教授。中心先後三次承辦全國價值哲學方面的會議,并出版會議論文集;承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和多項一般課題以及教育部和上海市相關課題;發表多種價值論尤其是評價論方面的著作和論文,獲得學術成果獎和教學成果獎多次。由于成員的共同努力,該中心的成果引起全國價值論學界的矚目,并在全國價值論學界具有相當的影響。 第二階段為2017年至今。2017年7月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并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号的孫偉平研究員加盟上海大學,現為該中心的主任。中心現有成員有:孫偉平、陳新漢、尹岩、吳立群、張豔芬、彭學農、楊麗、任帥軍、劉冰、趙柯、關山彤。他們中四位是教授,五位是副教授,二位是講師,10位具有博士學位。2018年中心主任孫偉平當選為全國價值哲學研究會會長,尹岩當選為全國價值哲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心主辦和承辦了六次全國和國際價值哲學方面的會議,并出版了多種會議論文集;承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和一般課題,承接教育部和上海市多項課題;發表多種價值論尤其是與人工智能價值論方面的著作和論文。 2018年該中心與全國價值哲學學會共同主辦全國價值哲學學會會刊《價值論研究》,每年出刊二期,至今已經出版13期。該刊物中逐漸增設的影響的欄目有:“名家訪談”、“我國價值論研究主要著作巡禮”、“專題筆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價值論基礎理論研究”、“評價論研究”、“文化與價值研究”、“價值實踐問題研究”“國外價值論研究”等。吸引了不少我國價值論研究的大咖為之撰文,逐漸成為展現中國價值論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平台。 在人才建設方面,“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成立20年以來,逐漸形成了老、中、青的隊伍梯度,形成以老教師帶動青年教師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比較好的團隊成員間合作方式和考核方式,定期召開中心的成員會議;讨論相關研究議題和問題,圍繞國家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需要和重大理論問題,努力形成協同攻關的運行機制;在學術成果方面在立項、著作、論文、獎項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該中心培養了六十多位博士和和碩士。 該中心成立20年來,其活動和成果已引起全國價值論學界的矚目,成為全國價值論學界中公認的研究重鎮。 三、“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擁有的主要學術成果 1.課題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表課題2項: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13&ZD007); (2)“人工智能前沿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19ZDA018)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2項: (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08AZX011); (2)“價值論視域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08ZX005).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課題13項: (1)“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的方法論研究”(04BZX014); (2)“信息時代唯物史觀的新發展”(07BZX005);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究”(19VSZ046) (4)“民衆評價論研究”(01BZX015) (5)“社會自我評價活動機制研究”(06BZX009) (6)“評價論視域中的社會自我批判”(14BZX007) (7)“個體認同的一般機制研究”(15BZX104) (8)“信息時代個體認同的哲學研究”(20BZX017) (9)“儒家‘成人’思想與現代社會個體意識的相互性研究”(17BZX062) (10)“評價活動在微時代的形态及意義研究”(20BZX015) (11)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出版“法的規範性基礎的重建之路——哈貝馬斯法哲學思想探源”(19FZXY012) (1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研究(22&ZD006)”子課題1項 (13)任帥軍: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資助(2016M5916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4項 (1)“權威機構評價活動機制研究”(01JA72001) (2)“關于克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邊緣化危機的若幹思考”(10JDJND184) (3)“相互性論域中儒家‘自我革新’思想之‘時’與‘度’研究”(23JDTCA055) (4)“基于美好生活視角下的《神聖家族》研究(20YJC710050)”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7項 (1)“鄧小平認識論研究研究”(上海九五社會規劃002) (2)“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價值論及價值問題研究”(2017BHA011)。 (3)“關于微時代評價活動的研究”(2015BZX004) (4)“哈貝馬斯之後法蘭克福學派的政治倫理前沿思想研究”(2018 EZX004 (5)“人權價值的生活實現問題研究”(2016EKS006) (6)“上海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路徑研究”(2017XAH001)” (7)“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價值論及價值問題研究“(2017BHA011) 2.代表性著作介紹 (1)《事實與價值》(修訂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休谟提出的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即以“是”為連系詞的事實判斷能否導出以“應該”為連系詞的價值判斷、以及這種推導的根據與理由問題,是價值論、倫理學領域的一個基本的、但尚未解決的問題。自休谟在《人性論》中提出這一問題之後,一些哲學家繼承并發展了休谟的觀點,将它演變為所謂“休谟法則”:即事實和價值分屬兩個完全不同、互不相關的領域,價值判斷決不能從事實判斷推導出來。近代以來,這種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對立觀普遍流行、影響深遠,對價值論、倫理學能否成立提出了挑戰,也給諸如科學探索、倫理評價、行為選擇、以及決策活動帶來深刻影響。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新世界觀”為基礎,從探讨事實與價值、認知與評價的内在關聯出發,系統研究了溝通事實與價值、“是”與“應該”的實踐和理論途徑,給出了解決這一古老問題的一個新嘗試。作者認為,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實踐問題。在主體(人)的具體的、曆史的社會實踐中,并不存在事實與價值的二分鴻溝,主體(人)無時無刻不在根據其本性、需要與能力,根據實踐活動中所發現和把握的事實,進行價值評價,獲得價值判斷,并以之為指導進行價值創造活動。實踐的解決對休谟問題具有決定性意義,隻要對之加以總結、提煉,邏輯上的解決也是完全可能的。特别值得強調指出的是,從事實到價值、從事實判斷導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并不是單向、靜态的,而是一個雙向作用、相互過渡、相互轉化的永無止境的過程。随着主體(人)的具體的曆史的社會實踐的發展,事實與價值、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就不斷在新的水平上雙向過渡,達到統一。 (2)《價值哲學方法論》從價值論研究方法入手進行探究,填補了國内價值論研究中在這方面的空缺。書中認為應以馬克思新哲學觀為基礎,探索适應價值論性質和特點的獨特方法,是價值論研究取得突破之關鍵。隻有從實際活動着的人出發,立足主體尺度和主體際關系,堅持價值的實踐品格和曆史維度,才能把握價值的真谛和價值活動的規律,提煉出價值思維的方法和邏輯。此書認為要探究價值論的方法,需要讨論:(1)确定價值論的學科性質。這制約、決定着相應研究方法的選擇與創新。(2)探索價值的本質。價值與事實究竟有何區别,價值的本質特征究竟如何把握,這決定着價值問題研究的方向和方式。(3)探尋價值論的特色性方法。(4)提煉與建構價值思維。關于價值論研究方法的進一步提煉,可以升華未一種新的思維方式。(5)嘗試進行價值邏輯的構建。該書認為,通過價值論研究方法的系統探讨,正确處理價值論與本體論、認識論、曆史觀等的關系,從主體的價值維度,改造或重構哲學,将促使哲學重新反思自身,導緻哲學發生全方位、革命性的變化,映射出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态。在價值論研究領域,還鮮有著作去專門探讨價值論研究方法問題,該著作選取這個角度的探究無疑具有開創性意義,對于推進中國價值論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理論參考價值。 (3)《評價論導論》把評價論作為價值論中的認識論予以研究,于1994年出版了為上海市馬克思主義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的《評價論導論——認識論的一個新領域》。該書較有創造性地論述了評價活動在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評價活動機制中的選擇評價标準環節和整合價值信息環節;揭示了意義作為評價活動成果的存在形式及其結構;探讨了規範、價值判斷和評價推理作為思維形式在評價活動中的作用;分析了以主體為對象的自我評價活動和以社會群體為主體的社會評價活動;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價值觀念體系的建設,等等。此書為我國價值論研究中關于評價論研究的時期著作,在當時的價值論學界較有影響。 (4)《自我評價論》是數十年研究心得的呈現,入選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此書由四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要研究自我意識與自我評價,圍繞着“我”和自我意識、認識、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活動的曆史形态等問題展開。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個體自我評價活動,涉及個體自我評價活動研究的根據、個體自我評價活動的若幹機制和若幹範疇、個體自我評價活動中的良心機制以及人生價值的自我意識等問題。第三部分主要研究社會評價活動,探究了社會自我評價活動的一般機制、互聯網時代的社會自我評價活動、社會的自我批判和核心價值體系的問題。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自我評價活動是自由的前提,從自我評價是走向自由的環節,以及自我評價活動的科學化兩個維度進行闡釋。其中第三部分關于互聯網時代的論述緊扣當今社會特點,書中點明“互聯網所形成的公共領域使得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個人與個人之見以及個人與權威機構之間的溝通自由,從而對社會民衆評價活動和設計自我意識産生重要影響。……電子政府使得國家權威評價活動集約化、綜合化和高效化,集中體現着互聯網對于國家權威評價活動所發生的革命作用。既要重視通過法律加強對于網絡公共領域的管理,又要重視對于網絡問題法律應對的分析和反思。其中的一個主要啟示就是不能用管理傳統傳媒的方式來管理互聯網,不能用為傳統傳媒立法的方式來為網絡公共領域立法。”這對于處于互聯網時代的上海乃至中國的權威機構都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 (5)《社會自我批判》是國家哲社課題《評價論視域中的社會自我批判研究》的結題報告。馬克思把“人體解剖”理解為社會處于“非崩潰時期”的“社會自我批判”,因而“很少而且隻是在特定條件下”才會發生。馬克思的社會自我批判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的尚需要 進一步挖掘的一個瑰寶。以此為根據,本書剖析了社會自我批判機制中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環節以及“自上而下”的國家權威批判和“自下而上”的社會民衆批判态勢中的評價論機制;分析了社會自我批判中的人文精神、憂患意識、實踐意志以及“真”等基本範疇。“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緻具體的再現”。據此,本書把社會自我批判原理與曆史中的具體事實結合,研究了曆史中社會自我批判的三個案例,尤其是分析了現代中國正在進行着的作為“第二次革命”的社會主義改革,凸顯了在社會自我批判中人民主體創造曆史的意義。 (6)《個體認同論》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個體認同的一般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該著作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以現代社會個體化的社會結構為基礎,概括個人的“個體”本質,闡釋個體認同的哲學意蘊;把個體認同作為一個系統對其特質、多重結構和重要中介進行理論分析,從整體上全面認識作用和影響個體認同的各個因素;闡釋工作、消費、社會交往以及身體等對個體認同的根本意義,把個體認同與個體生活和個人自我認同聯系起來,理解個體認同的生存本質和價值,分析個體認同實現的根本路徑;揭示個體認同與社會共識、社會信任緊密關系,把握個體認同的社會基礎和一般機制;分析現代性與個體認同内在關聯,研究現代性及其對個體認同的作用和影響;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進程,思考在個體認同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對的挑戰。這部著作對于當代社會個體認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7)《新儒學與現代社會》最初作為課程講義使用,之後在此基礎上申請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獲得立項,經修改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出版。《新儒學與現代社會》是一門以彰顯“新儒學”之“新”,反思“現代社會”之“現代”,揭示“自知無知”、“揚棄”等哲學命題的深刻含義為宗旨的通識課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儒學伴随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與演變。本書所謂新儒學是指20世紀以來,在理解傳統儒學的基礎上,面對西方文化和現代生活,試圖重建儒學的思想活動。新儒學的基本主題即回應現代、重建儒學。本書在概述儒學的發展曆程及其影響的基礎上,通過中西俄對比闡述中國現代化曆程的特殊性,并以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雙重選擇為題進行分析,重點讨論如何理解新儒學,如何理解現代社會兩個問題。本書将新儒學與現代社會,考察傳統與現代的相互性關系,研究當代中國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問題并存的特殊性與複雜性。儒學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其社會責任,以啟迪良智、塑造理想人格為其曆史使命。既正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現實困難,又期盼未來新秩序的美好願景,是儒家哲學價值觀教育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所在。 (8)《詹姆遜文化理論探析》主要從語言、意識形态、後現代主義和全球化這四個維度,探讨性地研究詹姆遜的文化理論,并在結語部分對詹姆遜所談及的“我們的時代”的文化藝術進行一個開放性的考察。在詹姆遜的理論中,存在着“思想-思想的模式-語言的模式”的内在邏輯,由此,詹姆遜認為,馬克思提出的“基礎和上層建築”模式構成了我們讨論文化問題最基本的“問題框架”。不僅如此,語言的深層内涵是意識形态。因此,為了沖出語言的牢籠,文化理論的視角應從語言轉向意識形态領域。進而,對文化和意識形态的進一步探讨打開了詹姆遜的後現代主義理論。詹姆遜将他的後現代主義稱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借助詹姆遜的後現代主義理論,當今時代所謂的全球化浪潮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剖析。詹姆遜的全球化理論引領我們看到了全球化的另一面,全球化浪潮的目标與其說是全球大同,不如說是文化的同一性墳墓。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化和文化帝國主義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 (9)《法律評價論》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形成的,該博士論文入選2016年度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登峰計劃。法律評價是司法實踐的一個重要領域,集中體現了司法機關适用法律的實踐活動。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司法機關以“自身的内在尺度”來看待法律運作對于實現司法獨立的意義,通過對案件進行具體評價,把紙面上的法律轉化為現實中的法律,從而對社會關系進行相應地調整,實現對于行使司法權的把握。這是表達國家意志的“有機”形式。在法治時代,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需要以自身為對象對法律評價活動展開研究。對法律評價展開學理研究,在我國學術界還屬于一個尚沒有充分展開的領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本書以“法律評價”為研究對象,由案例分析到理論诠釋,努力構建一個認識法律評價活動的學術體系,這對研究中國的法治建設和司法改革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10)《法的規範性基礎的重建之路——哈貝馬斯法哲學思想探源》是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出版“法的規範性基礎的重建之路——哈貝馬斯法哲學思想探源”的課題。該著作按照哈貝馬斯闡述的“對話差異的建築術”(Architektonik der Diskursdifferenzierung)這一内在邏輯來闡發其法哲學,書采用反思和重構的方法,從整體上勾勒哈貝馬斯對“法的規範有效性”問題的思考,從而把握哈貝馬斯法哲學與批判理論、自然法理論、法律社會學等思想的相互批判和吸納,系統地揭示哈貝馬斯法哲學的問題意識、主要内容和意義。全書把哈貝馬斯重建法的規範性基礎的整體思路重構為三個方面:第一,哈貝馬斯對法的有效性問題的讨論首先是從他對批判理論的反思和對法律社會學的批判開始的,他指認批判理低估了民主傳統,批判了法律社會學尤其是社會學系統論消解了法的規範性基礎。第二,在完成一系列基礎性的清理工作之後,哈貝馬斯就将目光轉向交往行動理論建構,其目的是重構行動之規範性條件, 這對于哈貝馬斯法哲學有基礎作用,我們将可其界定為“對話差異建築術”之基礎。第三,最後是嘗試在這一新的基礎上,構架一個可以容納道德、法律與政治之規範性差異與互補關系的對話原則,進而進一步重新理解法的規範有效性問題。 (11)《施特勞斯的诠釋學創新》。在施特勞斯(Leo Strauss)的思想遺産中,隐微說及基于隐微說的诠釋主張争議最大。本書對施特勞斯的隐微诠釋方法及隐微诠釋學思想進行研究,探讨施特勞斯的诠釋學創新。本書從施特勞斯發現西方哲學史上的雙重教誨傳統說起,通過考察施特勞斯诠釋學的原則和要義、施特勞斯自身的诠釋實踐,揭示出施特勞斯的诠釋學創新在于其诠釋學回歸,即扭轉西方現代诠釋學自施萊爾馬赫伊始的重“闡”傾向,在重“闡”的年代實現向“诠”的回歸,注意作者的寫作藝術,重視和追求對作者原意的理解和說明。在揭示出施特勞斯诠釋學創新的過程中,本書實為從一種新的視角探讨了施特勞斯的現代性批判,表明施特勞斯诠釋學回歸的精神本質是反抗西方現代文明的虛無主義。 (12)譯著《闵斯特伯格》卷是《現代西方價值哲學經典》(闵斯特伯格卷)中一卷。雨果·闵斯特伯格(Muensterberg Hugo)(1863-1916),美籍德裔哲學家、心理學家,作為弗萊堡學派的傳承者,其《永恒的價值》和烏爾班的《《評價:性質及其法則》都是在1909年出版的。這兩本書,成為英語世界狹義的價值哲學研究的一個開端。闵斯特伯格還被譽為工業心理學之父,他的《電影:心理學研究》為電影心理學奠基,《藝術教育原理》一書廣為傳閱。本讀本主要從三個角度選譯了他的著作:價值理論、美學理論以及心理學理論。首先,價值理論由他的演講稿《科學與唯心主義》、著作《永恒的價值》及論文《永恒價值的對手》的選篇組成。其次,美學理論部分選自《藝術教育原理》、《電影——心理學研究》及演講稿《美的問題》。《藝術教育原理》曾收錄在豐子恺的譯著《藝術教育ABC》裡,其中豐子恺把isolation翻譯成絕緣(絕緣說也即孤立說),這是豐子恺同情說的主要理論來源。闵斯特伯格的“審美孤立說”因立場鮮明在美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他也被英美學界奉為認知主義藝術哲學的奠基者。《電影:心理學研究》是奠定他在電影心理學方面研究地位的作品。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讓·米特裡曾這樣評論闵斯特伯格,“他在1916年對電影的了解,已經等于我們今天所可能知道的一切”。最後是心理學研究,譯文節選自他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由六篇心理學論文組成,分别探讨了心理學與曆史、生理學、神秘主義、藝術及教育的關系。 3.全國、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獲獎 國家級主要學術成果獎項 (1)《自我評價論》入選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文庫 (2)《道德讀本》于1997年獲中央宣傳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1 教育部主要學術成果獎項 (1)《事實與價值——休谟問題及其解決嘗試》(修訂本,獨著)于2020年獲教育部第八屆人文社科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2)《民衆評價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教社科證字2006第179号) (3)《權威評價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教社科證字2009第299号) 中國社會科學院獎 (1)《道德讀本》2000年獲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2)(2)《家園——文化建設論綱》2000年獲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3)《倫理學之後——現代西方元倫理學思想》(專著),2007年獲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4)《信息時代的社會曆史觀》(專著),201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九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5)《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态的演變》201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九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4上海市及其他省級主要學術成果獎項: (1)《關于人工智能的價值反思》,2018年獲上海市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2)《人工智能與人的“新異化”》,獲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3)《家園——中華民族精神讀本》(主編,第一作者),2017年獲廣西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4)《精神生産的兩重性與精神文明建設》獲論文三等獎(上理證字第44号) (5)《社會評價論——社會群體為主體的評價活動思考》著作三等獎 (上理證字第79号) (6)《鄧小平認識論思想論綱》獲著作三等獎 (上理證字第34号) (7)《論自由向必然的轉化——關于“必然中包括自由”命題的思考》獲上海市論文三等獎(上理證字第131号) (8)《馬克思全面生産理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論啟示》論文三等獎(上理證字第09号) (9)《自我評價論》獲上海市(2010-2011)著作三等獎(滬社證【2012】250 ) (10)《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人民主體性》獲論文三等獎滬社證【2012】020) (1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從價值哲學的角度看》獲論文三等獎(滬社證【2012】020) (1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研究》)著作二等獎 (滬社證【2014】046 ) (13)《關于“人民主體”的一些思考》論文二等獎 (滬社證【2016】015) (14)《馬克思的社會自我批判思想及其當代意義》論文二等獎滬社證(【2018】075) (15)《社會自我批判論》獲著作二等獎(20230037) 全國出版界獎 (1)《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态的演變》于2012年獲全國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獎。 (2)《貓與耗子的新遊戲──網絡犯罪及其治理》(專著),2001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二等獎。 (3)《精神家園》2013年獲中國出版協會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4)《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态的演變》(合著),2012年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獎。 (5)《現時代的精神境遇》于2015年獲中國出版協會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4.上海市主要教學成果獎 (1)教改項目“學生問題導向的立體化思政課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二等獎。 (2)于2021年入選“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支持計劃”,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學名師”稱号。 (3)寶鋼教育優秀教師獎(教字第951053) (4)上海高校首屆教學名師獎( 2003.11) (5)上海市育才獎(2004) (6)《“轉識成智”與哲學教學》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11) (7)《在哲學類通識課程教學中貫徹“轉識成智”》獲上海市教學成果2等獎(2013) (8)上海市“晨光計劃”人才(2020年) 四、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承接和主辦的國内和國際會議 1. 與上海市社聯共同主辦“上海市馬克思主義主義研究論壇暨全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研究高層學術研讨會”(2010.9),出版會議論文集《警惕核心價值體系“邊緣化危機”》。 2.與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共同主辦了“第二屆全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層研讨會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叢書》首發式”(2013.1),出版會議論文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中的問題意識》。 3.與全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共同主辦了以“社會轉型中的中國價值論研究”為主題的“第十五屆全國價值哲學年會”(2013.11),出版會議論文集《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價值論研究》。 4.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價值論和價值問題研究高層研讨會暨《價值論研究》首發儀式”(2018.7)。 5. “‘首屆價值研究工作坊’暨‘智能時代的價值問題’研讨會”舉行(2019 11) 6.“新時代與價值哲學研究——第20屆中國價值哲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讨會”(2018.11) 7. “‘新冠疫情與中西價值觀研究’高層學術論壇”(2020.11) 8. “‘信息文明形态中的價值論研究’高層學術論壇”(2021.10.16) 9. “‘大變革中的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第22屆中國價值哲學大會”(2022.8) |